智策論壇
Does The Li Zhang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Pandemic? The Case of Taipei City's COVID Response
時間:2025年6月3日
地點:東吳大學第二教研大樓D1002傅正研討室
時間:2025年6月3日
地點:東吳大學第二教研大樓D1002傅正研討室
本次論壇旨在深入探討臺灣在疫情防治中,里長所扮演的特殊而關鍵的角色。研究團隊希望從里長的角度切入,分析其在疫情期間的功能與影響,並從中汲取經驗,為未來的政策制定提供參考。
研究問題:為何有些地區能更有效地應對疫情?本研究強調疫情應對中的「政策面」,而非「醫療面」(如疫苗),特別關注在國家與非國家行為者之間的合作,而里長可以透過連結國家與公民社會,成為非國家行為者之間的關鍵橋樑。
臺灣研究團隊:本次研究主要訪談了臺北市12個行政區各一位里長,旨在歸納里長在疫情中的工作與觀點。研究團隊表示,過去雖然國際間有少數研究提到台灣里長在疫情中的角色,但數量非常少,里長在第一線所做的事情常常不為外界所知。
2. 里長在COVID-19疫情中的具體作為
根據訪談,里長在COVID-19疫情中主要從事以下幾項工作:
宣導與教育:告知里民最佳防疫做法和政府各項措施,特別是針對相對年長或資訊獲取管道較少的里民。
物資發放與協助:發放防疫物資,協助里民預約疫苗接種,尤其在疫情初期,許多里民因不敢出門而需要里長協助採買、丟垃圾等。
關懷隔離者:里幹事時間有限,里民在無法找到里幹事或政府正式資源時,會尋求里長協助。許多里長特別強調他們持續關心這些隔離者。
消毒與清潔:疫情嚴重時,里長會組織人員進行街道消毒,確保社區環境安全。
3. 面臨的困境與挑戰
資訊流通不暢:政府發布資訊主要針對里幹事(公務人員),里長作為特殊角色(非傳統公務人員但從事公共服務),往往難以第一時間獲取確診者名單、醫療資源(如遠距醫療診所)等關鍵資訊。里長常需透過被動或迂迴方式獲取,導致處理效率受影響。政府對里幹事有明確規定不得分享個資給里長,但實際執行中,里幹事與里長關係密切者會以非電子檔形式提供資訊。
防疫量能不足:疫情嚴重時,政府的防疫車和消毒量能不足,里長需自行想辦法(如借用貨車載送確診者、組織志工消毒)。
里長職責的界定與負荷:里長們普遍認為在疫情中應承擔更多角色。儘管有家庭壓力,仍希望能夠做更多,並建議政府建立專責單位協助確診者服務,減輕里長負擔,且政府應採取「分級」處理,而非「政府解決不了、不想面對民眾就塞給里長」,讓里長成為「桶箍」來協助。
制度化與個體差異:里長在疫情中的角色重要,但其治理成效恐因里長個人能力而異。如何將其經驗制度化,而非僅依賴「人」的因素,是未來需要思考的問題。
里長定位:臺灣的里長制度在國際上獨特。里長是民選產生,卻不完全是民意代表,也非傳統公務員,處於地方首長與民眾之間的「橋樑」位置。
資訊公開與個資保護的權衡:疫情期間,里長在掌握確診者資訊和處理虐童案件時,常面臨個資保護的限制。里長們呼籲在特殊情況下,應檢討個資保護的嚴謹性,給予里長更多必要資訊,以便其主動關懷里民,發揮預防功能。
年齡與經驗:臺灣里長的平均年齡有上升趨勢。年輕里長傾向於透過社群媒體和舉辦活動拉近與年輕里民的距離,而資深里長則可透過長期累積的信任感與里民互動。
本次論壇揭示了臺灣里長在疫情防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。他們是政府與民眾之間的橋樑,在資訊傳遞、物資協助、社區關懷和環境衛生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。然而,里長們也面臨資訊不透明、政府量能不足、職責界定模糊等挑戰。未來,強化里長培訓、改善資訊流通、建立更完善的互助系統,並思考里長制度的制度化與定位,將有助於提升台灣面對未來疫情的應變能力,並確保里長和里民的生命安全。